如果让我找一个如日中天的智能手机圈里的“夕阳产业”,我想移动存储设备应该可以算一个。几年前,当我们买手机的时候,配一张 Micro SD 卡就和给屏幕贴张保护膜一样必需。这两年来,虽然给新机贴膜依旧是主流,不过不少人也开始习惯让手机“裸奔”享受纯粹的清晰和顺滑,而另一方面,许多手机也不再提供额外扩展储存空间的选择,就算手头有现成的 Micro SD卡,也无用武之地了。
Micro SD 卡的“下岗”和手机自带存储空间的不断升级息息相关。几年前, 8GB ROM 作为智能旗舰手机的标配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16GB ROM 起步。而现在,或许是时候该像淘汰 8GB ROM 一样,淘汰掉 16GB ROM 了。
当 16GB ROM 不再够用:可用没多少,升级成难题
伴随着屏幕分辨率、摄像头像素的不断提升和手机整体性能的不断升级,16GB 存储容量的“不够用”已经成为了用户们的共识,而所谓的“虚标”现象更加凸显了矛盾。虽然用户们都知道,大部分手机的存储容量空间与实际的可用容量空间之间一定会有点儿“落差”,不过这个“落差”到底能落到什么份上?
之前英国杂志《Which?》曾给出一份报道,列出了主流 16GB 手机的可用空间,让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各家手机的“落差”情况。
从结果显示来看,大部分所谓 16GB 的手机其实最终给用户留下都只有大约 10GB 的使用空间,稍好一点的如 iPhone ,可用空间能达到 12GB,坑爹一点的如三星,只有 8GB 左右的剩余空间。有近一半的空间都被“吞”了。
究其缘由,手机厂商在出厂的时候,基本会预装一些相关的应用到手机里面,除了手机系统外,还会有系统的附加功能,以及手机厂商“贴心”帮你预装的应用。不过,如果厂商帮你预装太多的应用,不过是在浪费电池占用空间而已,那么这个“贴心”就不免会被消费者认为是耍流氓了。
实际上,这种“流氓”现象并非只发生在智能手机上。如今我们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一个程序,很多时候开发商也会十分“贴心”地给出一些非常隐蔽的已经勾选了的选项,将一些无用程序安装到你的电脑里。
不过因为电脑硬盘较大的缘故,我们还不至于感觉到一两个软件所带来的“臃肿”,因此也不会对我们的日常使用造成太大的困扰。但手机则不同,应用一多,对存储空间带来的影响就十分明显了。
不过,Android 手机的用户好歹还有提供 Micro SD 卡槽让用户自行扩展,而像 iPhone 这种本身想插卡都不能的设定,让用户们也是十分无奈,只能乖乖掏钱去买更高 ROM 的版本。
另一个被大家广为吐槽的则是去年苹果 iOS 8 的 OTA 升级,官方要求通过设备升级的用户,其 iPhone 或 iPad 需要预留约 5GB 的剩余存储空间。这对于很多使用 16GB 甚至 8GB 苹果设备的人来说,需要临时清理掉许多数据甚至干脆恢复出厂设置才能达到这一要求。所以最终,有些人不得已开始清理照片、删除应用,更多人因为实在挤不出空间则放弃了第一时间的升级。
这两点暴露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16GB ROM,是否还应该作为智能手机存储空间的最低标准?
手机厂商:32GB 成新门槛,一体化成大趋势
当然,仅凭我个人或是一部分人(虽然我坚信应该是大部分人)的使用体验,就得出“16GB ROM 大势已去理应被淘汰”的结论似乎有些证据不足。为此我特意从各大手机厂商的官网及京东商城上的价格作为依据,整理出这样一份表格,标注了时下热门的数款智能手机的存储空间与对应价格。(表内所有数据以2015年1月11日实时价格为准。)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下,还是能发现不少有趣的事实的。一番对比下来,能看出各家厂商在对待存储空间时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很多厂商不再以 16/32/64 GB 来分割版本,而是只给出一个容量空间的选择,让消费者们不再被“选择障碍症”所困扰,以 32GB 居多
第二,大部分国际厂商和部分国产品牌都会选择提供 SD 卡扩展,而新兴品牌们则大多都选择了一体化设计,选择一体化设计的大多都有 32GB 乃至 64GB 的选项
第三,部分厂商已经抛弃掉 16GB 版本,直接以 32GB 版为基准
第四,部分机型 16GB 和 64GB 之间的差价已经低于五百元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插卡扩展还是直接买高 ROM 版本,现在想让你的手机存储空间达到 64GB 甚至 128GB 都不是什么难事儿。而从厂商方面来看,一些品牌也开始意识到存储空间的问题,更倾向于推出高 ROM 的版本。内置闪存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是一方面,SD 卡本身表现糟糕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比手机内置的闪存,SD 卡的读取速度往往过于缓慢,同时容易崩溃;另外,用户们还有一个不小的认知误区,那就是常常无视闪存与廉价的移动存储设备(micro SD 卡)之间的区别 —— 当手机性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把错误归咎到手机厂商而不是那张糟糕的 SD 卡身上。
因此,取消 SD 卡的设置可以保证系统对文件的绝对控制,某种程度上也排除了诸多隐患,保证了系统稳定性。因此许多新品牌直接推出不可使用 SD 卡扩展的 32GB 甚至 64GB 版本,让用户不依赖其它存储设备,有效降低系统崩溃或是不可控故障发生的概率,对提升新品牌的口碑显然有利无害。
不过作为行业里不折不扣的领导者苹果,两代产品之间的差别却有些微妙:首先苹果始终将设备的存储空间作为用户选择的一大标准;其次,苹果并没有将存储空间平行着升级,而是保留了 16GB 这种“乞丐”配置,舍掉了 32GB 这种在我看来最为实用的选择。这无疑是一种商业上的决策。
据调查,在苹果 2012 年发布iPhone 5的时候,16GB NAND 闪存的售价约为 9 美元,而如今它只需要 7 美元;如今 64GB 闪存售价约为 32 美元,128GB 则约为 63 美元。但如果你想要买更高 ROM 版本的 iPhone,却需要多支付 100 甚至 200 美元。哪怕加上闪存控制芯片的价格,很显然,这样的价差也要远远高于闪存本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如果苹果将 32GB 版本的iPhone 6作为入门级,那么毫无疑问,64GB 会变得少人问津,这对销量和收益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甚至有些暗搓搓的想,苹果 iOS 8 OTA 上演的那一出,没准儿就是为了让iPhone 6的潜在消费者们打消选择 16GB 的念头——连第一时间升级最新版本的系统都那么费劲儿,我还要 16GB 的 iPhone 干啥?
不过抛开这些因素,回到根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觉得有必要在存储容量上持续升级——就像摄像头从百万像素进入到千万时代一样。如今我们在手机上创作越来越多内容,手机要想成为我们完整的媒体库,记录我们的生活,就需要更大的容量来支持。
9 月份新 iPhone 发布后,我选择入手了 64GB 版iPhone 6 Plus,几个月下来,我已经成功用掉了约 40GB 的空间,其中包括了 200 多首歌曲、1000 多张照片、8 部电影以及 180 款应用。但就算这样,我依然有 16GB 的可用空间,不用再像以前用的 16GB 手机一样,时刻担心存储空间不足提示的出现。如今,想方设法将手机空间塞满已然成为了某种成就挑战,我觉得我离这个成就达成还有点距离。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理应去享受高存储空间所带来的更便捷的生活方式。随时随地拍下高清图片甚至视频,下载更高画质的电影和剧集,装上几个几十个好 App 用阅读和游戏打发碎片时间,享受更高码率的音乐带来的沉醉质感……更大的容量总是更好的,而非总是对自己暗示:16GB 够用了,16GB 真的够用了。
这就和所谓的 “1GB RAM 依然很流畅”一样,都是自欺欺人,就别再勉强了。